(资料图片)

我是台湾学子,现在在北京求学,对中华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就拿美食来说,还有几天就过端午节了,东西南北各式粽子又要集中出现在大家的视界里,我很想用闽南话问候大家一句“食饱未?”对了,就是“吃了没?”的意思,北京人也经常这样打招呼的。我觉得,逢年过节,结合传统文化与时令节气吃特殊的食物,能让人想着去探究食文化背后的意涵,也会让人有意识地搜集与烹饪应景的食材,为日常生活添姿添彩。

说起粽子,我特别想知道大家的喜好:爱吃咸粽子还是爱吃甜粽子?是喜欢沾白砂糖还是喜欢沾酱油?包粽子时用什么植物的叶子?粽子里的馅料是放红枣还是放鸭蛋黄?据我查阅的资料显示,唐代的时候,民间端午食粽的习俗已经十分成熟了。唐玄宗就说过“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大文学家温庭筠也说过“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可见,对于“九子粽”,他们都表现出了特别的喜好并盛赞不已。唐代诗名很盛、交游甚广的诗人姚合那句“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告诉我们,唐朝的时候,人们端午节划龙舟时会在船头挂上粽子。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对粽子有过这样的描述“五色新丝缠角粽”,非常形象地告诉人们当时大家喜欢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来缠绕粽子。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东坡说“时于粽里见杨梅”,令人们耳目一新:“蜜饯粽”!多么新鲜的吃法。到了元、明、清时期,中国人包裹粽子的粽叶种类越来越多了:菰叶、箬叶、芦苇叶……馅料也更丰富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说完了古代,我想聊聊现代,对比一下台湾地区的粽子和大陆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的粽子。从粽子品类上讲,台湾人吃的粽子有怀旧肉粽、蛋黄粽、菜粽、艾草粽、五香肉粽等。当然在台湾,人们通常只是将粽子简单地分为“南部粽”与“北部粽”。南部粽,是指台湾南部平原地区特有的粽子,用黄灰色的平板叶将一小撮糯米固定在一起,包裹上红糟肉、花生,沾着辣椒酱吃。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那个年代,是从福建传到台湾的一种食文化。北部粽,是指台湾北部地区,也就是冈山、林口、中坜、桃园特有的一种粽子,先用碱水、苏子油洗过新鲜的嫩竹叶,馅料有猪肉、香菇、蛋黄、花生等,其中以猪肉为主,味道丰富浓郁。北部粽的来源可复杂了,据说是明清时期移居到台湾的福建人、广东人共同发明的。

在台湾,粽子并不是节令食品,而是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的小吃。我家住在台南,中餐或晚餐时段,经常去菜市场或路边小摊买肉粽或者“菜粽”。菜粽是素食者吃的粽子,馅料只有糯米加花生,吃的时候沾着香菜、花生粉和甜酱油膏。

来到北京,我发现北京人吃粽子的习惯与台湾不太一样。在北京,人们吃粽子更多是集中在端午节前后,为了尊崇和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北京居然有许多甜粽子!这让我很吃惊。北京的粽子有豆沙、蜜枣馅料的,还有鲜肉馅、鲈鱼馅、莲蓉馅等多种口味。咸粽搭配酱油、花生酱、香葱等佐料,甜粽沾白砂糖。

总而言之,每到端午节来临,吃粽子就成了两岸同胞的共同话题。粽子,除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饮食瑰宝,也是两岸同气连枝、同根相连历史血脉的文化载体。今年的端午节又快来到了,大家想好吃哪种粽子了吗?(作者:郑庭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