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朱宛玲):全球蛇类约4000种,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陆地和海洋。近期,中国一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蛇类起源及特有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于6月19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蛇类的祖先是谁?蛇类研究成果对人类相关疾病的防治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蛇类是脊椎动物的重要类群,四肢缺失、身体延长、左右肺不对称发育……蛇类在漫长的时间中演化出这些特征。科学家认为,揭示这些特殊表型的遗传机制,对理解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团队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不同支系的蛇类,基于组学大数据构建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蛇类系统学框架,系统阐释了蛇类的起源与特有表型的演化遗传机制。李家堂研究员介绍,研究推断,蛇类起源于约1.18亿年前早白垩纪,支持了蛇类是由蜥蜴演化而来的假说。“我们是选取了大约覆盖了全球蛇类84%的科的类群,测了它的高质量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还有大规模的比较转录组。我们结合了细胞实验,还有基因编辑小鼠的实验(等多种技术),构建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全球蛇类的系统发育框架,进一步支持了蛇类起源于蜥蜴(的假说)。同时我们清楚地给了一个时间(框架),就是到底哪个时间点下演化出来了哪种蛇,比如说眼镜蛇科它是在哪个时间演化的?通过我们这个时间表就能够找到。”

李家堂表示,这项研究开创了爬行动物大规模组学研究的先河,对理解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蛇类是进化历史上处于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节点,是脊椎动物承前启后的关键类群。研究率先启动了全球蛇类大规模组学研究,阐明了蛇类特殊表型,比如四肢缺失、肺不对称发育等特殊表型的遗传机制,对理解脊椎动物复杂表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人类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科学支撑,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李家堂介绍说,未来团队将聚焦开发玉米蛇为模式动物并开展演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同时围绕蛇毒等重要遗传资源的挖掘和运用,为抗蛇毒血清及蛇毒衍生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支撑。“未来,研究团队将推动从基础科学到应用基础科学的发展,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