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震惊全国的张扣扣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时,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一些网友认为,张扣扣虽然有罪,但是其为母报仇心切,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法院的判决仍然没有改变。2019年7月17日,张扣扣被执行死刑。这个案子似乎也终于尘埃落定。
只是没想到,2022年, 判处张扣扣死刑的曹建国法官锒铛入狱。 新闻一出,很多当年同情张扣扣的网友都拍手叫好, 认为这是因果报应。
那么,张扣扣的案子到底和曹建国落网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张扣扣的案件经过。
1996年,张扣扣13岁,一直生活在父亲和母亲的疼爱之中。然而,没想到的是,就在那一年,张扣扣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家和王家原本是一对相处和睦的邻居,因为承包粮食加工的问题,两家产生了矛盾。原本说好一家做一年,王家却临时反悔,没有对应承诺。从那时开始,两家就结了仇。
一天,在经过王家门口时,张扣扣的母亲汪秀萍和王家又因为这件事吵了起来。 汪秀萍和王家三父子扭打在一起,王家的儿子王正军抄起一根木棍挥向汪秀萍的头。
刚刚还在挣扎的汪秀萍瞬间没了声音。
回家后,汪秀萍重伤不治身亡。可悲的是,张扣扣不仅亲眼目睹了母亲的死,还看到了母亲尸检的全过程。这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在王家的运作下, 汪秀萍的死也只获得了一万块的赔偿 , 而王 正军也因为未成年而仅仅被判了7年有期徒刑 。看到这样的情形,张扣扣下定决心要给母亲报仇 。
22年后 ,2018年除夕夜,张扣扣埋伏在王家祭祖必经的路上。他 先将王家的大儿子王校军、三儿子王正军杀害,又到王家将王家父亲杀害 ,二儿子王富军因为当天有事不在家而逃过一劫。
给母亲报完仇后两天,张扣扣就到公安局自首了。这就是整个案件的始末。
当年,法院宣布张扣扣被判死刑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人认为张扣扣罪有应得,有人则认为张扣扣这么做情有可原。
最终,法院还是维持了原判,而作出判决的就是后来罗马的曹建国法官。
不过,曹建国落网是因为贪污受贿,利用自己手里的职权制造了一些冤假错案。他的落网,和张扣扣的案子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张扣扣到底值不值得同情呢?罗翔老师曾经说过,张扣扣的案子是一个悲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多方面复杂的因素导致了张扣扣案的发生。
首先, 张扣扣亲眼目睹母亲被杀以及尸检的过程,当时他只有13岁。这是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年纪,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灵遭受了严重的刺激和打击。
这在他的内心埋下一个痛苦的种子 ,折磨了他整整二十二年。
其次,汪秀萍被杀一案也没有得到应该的补偿。 一条人命,最终只换来一万块的赔偿,这显然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虽然这个案子结束了,但是在张扣扣的心里,这个案子显然是没有结束的,反而还加深了他的仇恨。
张扣扣的案子是一个悲剧,母亲的死给他留下了严重的童年阴影,让他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他一直没能走出那个阴影,痛苦地在里面徘徊。
虽然张扣扣的童年经历值得同情,但是他连杀三人,已经触及了法律的底线。因此,他也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
其实,张扣扣后来的人生本来可以不用走到这一步的。
由于这个案件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人们还不具备相关的心理知识。在案件发生后,心理医生应该对张扣扣进行心理疏导。
这样一来,那个痛苦的种子在刚刚埋下的时候就可以被心理医生挖出来,帮助他好好疏导。
可是不幸的是,张扣扣并没有获得这样的心理疏导。 那时他13岁,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还不具备成熟的心智,很容易出现一些比较偏激的心理。
在如此严重的精神刺激下,张扣扣受到的伤害显然是更大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负面情绪需要发泄。如果负面情绪长期地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心,无从发泄,那么他就会被痛苦和仇恨所淹没。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苦和仇恨不会减少,反而会随着积累越积越多。
弗洛伊德认为, 人在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会对人今后的人生带来严重的影响。
这种创伤不仅仅表现在对那件引起创伤的事情无法释怀,它就像是人心口上的一个洞,让人对世界的一切产生不满、怀疑。这种人往往都严重缺乏安全感。
张扣扣曾经叙述过,自己每次闭上眼睛,就会回想起当年的场景。不仅如此,他还经常能够在梦里看到母亲去世时的样子。
这些噩梦纠缠着他。如果他不给母亲报仇,他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内疚感。他不仅不能面对自己,也不能面对死去的母亲。
此外,张扣扣长大后的经历也让他对这个世界多了一分失望。他学历不高,从事的也基本上都是一些底层工作,可想而知在这个过程中他受了多少苦。
而且, 他还曾经被多次骗入传销组织,这也加重了他内心的不安全感。
可以说,在经历童年那次创伤之后,张扣扣的整个人生都是特别不顺利的。母亲死后,姐姐也远嫁他乡,可以说,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女性的关爱和温暖是严重缺失的。
而他的父亲也没能关注到他内心深处的问题,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
所以说, 发生在张扣扣身上的悲剧是多方面复杂的因素共同导致的。 张扣扣的经历值得同情,但是他剥夺了他人的生命,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悲剧已经发生,事实无法更改,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反思这场悲剧,不要再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