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W)作为“轻量级”5G技术,RedCap自诞生以来便备受关注。早期5G芯片和终端不仅设计复杂,而且成本也较高。鉴于此,3GPP提出了一种轻量化5G技术——RedCap,其可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降低终端成本和功耗,有助于推动5G终端规模应用,进一步丰富5G应用场景。
(资料图)
当前,RedCap蓬勃发展,其相关产品也陆续推出。RedCap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RedCap业务何时迎来大规模商用?RedCap又将带来哪些增量市场?本专题特设“圆桌对话”环节,与产业界专家们深度对话,共同探讨RedCap发展新路径,助推5G应用走深向实。
对话嘉宾:中兴通讯无线产品规划总监 郝瑞晶
移远通信5G产品总监 姚立
广和通市场副总裁 朱涛
利尔达科技集团5G物联网事业部副总经理 田志禹
紫光展锐
美格智能
兼顾成本与性能RedCap应运而生
通信世界:相较于其他5G技术或解决方案,RedCap的优势是什么,又如何解决当前5G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呢?
郝瑞晶:目前5G商用已进入第四年,随着5G应用的逐渐落地,人们发现在一些应用场景中5G性能超出了实际应用需求。因此,RedCap技术应运而生。RedCap不仅继承了5G大带宽、低时延、网络切片及定位等代际能力,还通过终端能力裁剪大幅降低了尺寸、成本与功耗,在满足应用场景需求的同时,实现了5G网络性能与成本的平衡。
姚立:相较于传统5G技术,RedCap不仅精简了带宽,而且仅支持SA组网模式,使得模组尺寸更小、成本进一步降低;采用简单的设计方案,接收天线数降低为1Rx或2Rx,终端设计复杂度显著降低;引入了eDRX(扩展不连续接收)等节电技术,功耗更低。此外,RedCap还继承了5G切片、5GLAN、uRLLC等5G原始特性。因此,RedCap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时延、高可靠等优势。
RedCap低成本、小尺寸、简单设计等优点,缩短了终端的设计周期、降低了终端成本,加速5G在中高速物联应用场景的市场拓展进程。
紫光展锐:在5G R15和R16版本中,3GPP定义了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三大典型应用场景。其中,mMTC场景由NB-IoT和LTE-MTC支撑。但NB-IoT和LTE-MTC的峰值速率相对较低,在一些中速物联网场景无法满足使用需求。而eMBB的速率在数Gbit/s级别,并且其复杂度和成本不适合用来覆盖中速物联网场景。因此,3GPP从5G第三个版本R17开始,对终端复杂度和成本低、中速物联网场景的RedCap开展标准制定工作。
通信世界:在您看来,RedCap的出现对5G发展有哪些影响?当前RedCap应用已经拓展至哪些新场景?未来RedCap有哪些潜在应用市场值得关注?
姚立:依托成本和功耗等方面的优势,RedCap可以满足对传输速率要求不高,但对低时延、高可靠性、网络切片、5GLAN等功能有需求的场景。因此,RedCap实现了面向中高速物联场景的5G网络服务能力,使5G面向各类物联网应用形成了低(5GNB-IoT)、中、高、超高(5GNR)分档分级能力的完备技术承载体系。RedCap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终端成本,将推动5G技术加速惠及千行百业。
随着RedCap商用以及R18对RedCap的进一步完善,未来RedCap的重要应用场景将包括工业控制、能源电力、车联网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朱涛:在5G应用中,“降本”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作为轻量化5G技术,RedCap通过精简带宽、天线、基带/射频,在为物联网终端提供5G特性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和功耗,这也意味着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享受5G网络带来的便利。广和通在对RedCap技术特性、终端需求深入研究后,认为RedCap将率先在固定无线接入(FWA)、智能电网、智慧安防、可穿戴XR等行业应用。
田志禹:自测试工作开展以来,RedCap已完成在电力场景、智能制造工厂场景、视频监控场景的验证。随着运营商网络进一步升级,RedCap将率先在这三大场景中得到规模应用。根据行业预测,在电力场景方面,预计电力系统每年将新增5G终端约400万个;在工业数据采集、远程操控、物流AGV等应用场景中,每年也需要百万级别数量的5G终端;在视频监控方面,随着RedCap商用,未来5G安防摄像头的渗透率将增至15%。因此,我们预测电力、智能制造工厂、视频监控这三大应用场景将在三年内带动RedCap终端数量达千万级。
长远来看,未来车联网、智能穿戴也将是RedCap的重要市场,其终端应用数每年将达到千万级别,同时随着RedCap模组价格的不断降低,Cat.4终端将大规模升级为RedCap终端。
通信世界:RedCap的部署需要更多基站以及不同的网络架构,这将增加运营商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您认为运营商应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郝瑞晶:RedCap部署对核心网和基站的硬件没有影响。运营商可以在5G现网基础上通过软件升级平滑支持RedCap终端,因此不会产生很高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我们认为,运营商应该加快5G网络中的RedCap能力升级,建议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分阶段、分区域加快推进5GRedCap商用网络部署。建议推动主要城市实现5GRedCap连续覆盖,提升面向物联网的覆盖广度,保证广域物联网业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同时,5GRedCap技术需在行业专网按需开通,完善网络物联能力,更好适配行业特点并满足应用需求。
研究工作正当时产业各方显成果
通信世界:贵公司围绕RedCap技术研究、测试验证等开展了哪些工作,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和进展?
郝瑞晶:目前,中兴通讯已与IMT2020(5G)推进组及中国四大运营商完成国内5G全频段RedCap功能及性能测试验证,并与多家主流芯片厂商完成端到端对接测试,中兴通讯RedCap具备商用条件。同时,中兴通讯的RedCap增强功能验证测试也在筹备中,该功能将推动RedCap从可用“进化”到好用。此外,中兴通讯积极布局电力、制造、安防等应用场景的RedCap试点,这将进一步推动RedCap在行业中的应用。
姚立:在RedCap技术研究方面,移远通信积极行动,率先开发了RedCap模组产品——Rx255C系列,为产业研究RedCap提供了基础。在测试验证方面,移远通信与中国联通携手,基于移远RedCap模组RG255CCN,在上海率先完成了RedCap端网兼容性现网测试;同时,移远通信还联合多家测试仪器公司针对RedCap的性能进行了各项测试,为加速RedCap在中高速物联网领域的商用部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围绕RedCap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移远通信与运营商等伙伴展开了深度合作,不仅成为了国内5GRedCap产业联盟的首批成员,还加入了中国联通泛终端技术生态创新联合实验室的RedCap技术攻关组,推动了《中国联通5GRedCap白皮书》的发布,同时还联合中国移动研究院等伙伴发布了《5GRedCap轻量化通用模组技术要求白皮书》。未来,移远通信将持续与运营商等伙伴携手共进,推进RedCap标准制定、技术提升、产业成熟、应用示范等,共促5G产业生态繁荣。
紫光展锐:紫光展锐积极促进RedCap行业标准制定,参与了CCSA、IMT-2020和5G AIA RedCap标准化项目关于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同时,紫光展锐携手中国移动积极推进RedCap关键技术验证及测试先行,已相继完成中国移动首个5G R17 RedCap基站和终端芯片的功能与性能验证、IMT-2020(5G)推进组5G R17 RedCap关键技术和外场性能测试、与网络设备商的IODT互操作测试,为5G R17 RedCap技术的商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此外,紫光展锐具备丰富的物联网产品开发经验,已成功推出NB-IoT、LTE-Cat.1/1bis等多款物联网芯片产品,获得市场好评。目前,紫光展锐正积极研发可商用的5G R17 RedCap产品,推动5G技术使能千行百业,助力垂直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信世界:贵公司关于RedCap的模组产品有哪些?与普通模组相比,这些RedCap模组的功能和优势有哪些?贵公司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
姚立:RedCap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因此对研发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同时该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市场对其认知度还不够,这些挑战都对RedCap产品的研发产生了一定阻力。面对挑战,公司加大RedCap技术研发投入,提升相关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RedCap技术的推广和宣传,与芯片厂商、运营商等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共同推动RedCap模组的研发、测试,助推RedCap技术成熟落地、走向市场。
目前,移远通信RedCap模组Rx255C系列已正式推出,该系列模组符合3GPPR17标准且支持5GSA模式,在Sub-6GHz频谱下最大带宽可达20MHz。同时,Rx255C面向全球市场设计,拥有LGA、M.2等封装方式,主要包括RG255C和RM255C两大版本,向后兼容LTE网络,可覆盖全球主流运营商。该系列模组基于高通骁龙X355G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在提供卓越的无线连接能力和低时延通信的同时,对产品的尺寸、耗能和成本效益等进行了大幅度优化,在成本和性能之间实现了良好的平衡。Rx255C系列的推出有助于进一步拓展5G应用场景,助推5G探索新的垂直业务领域,赋能入门级移动宽带、笔记本电脑、工业自动化、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移动宽带场景。
朱涛:目前,广和通已发布尺寸精简、地区版本和封装方式齐全的5GRedCap模组FG131&FG132系列,该模组已形成覆盖国内及北美、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地区,涵盖LGA、M.2、MiniPCle等封装方式的全系列产品阵列,兼容广和通Cat.6与Cat.4模组,在多个领域推动5G物联网规模商用。
在速率方面,FG131&FG132系列在5GSA网络中下行速率峰值达226Mbit/s,上行速率峰值达120Mbit/s,可满足目前大部分终端对5G速率的需求。在4G网络环境下,FG131&FG132系列下行速率峰值仍可达200Mbit/s,上行速率峰值达66.6666Mbit/s,带来优于传统LTECat.4的速率体验。得益于对OpenCPU、OpenWRT操作系统及丰富接口的支持,FG131可应用于CPE、ODU、MiFi、USBDongle等FWA终端。FG132系列则采用29mm×32mm的LGA封装尺寸,兼容广和通Cat.4模组NL668、L716和Cat.1模组L610、MC116,以精简的射频结构、小巧尺寸、更低功耗等特性聚焦IPC摄像头、无人机、可穿戴XR等终端应用。同时,FG132系列还可拓展至M.2与MiniPCle封装,帮助工业网关、电力设备等用户快速迭代至5G。
田志禹:在RedCap模组研发之前,利尔达量产了展锐平台的5GeMBB模组,因此利尔达有成熟的5G模组产品开发经验,在5G模组小型化、温控温保技术等领域有着成熟的解决方案。目前,利尔达RedCap模组已经在研发调测阶段,预计于今年下半年完成数传版本RedCap模组量产及端网联调工作,该版本主要包含4款模组,涉及3种封装(LCC+LGA、M.2以及MiniPCIe)。
美格智能:3月31日,美格智能正式发布了RedCap模组SRM813Q系列,该系列基于高通骁龙X35 5G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设计而成,与传统5G模组相比成本和功耗更低。同时,美格智能还推出了5G RedCap CPE解决方案SRT835,该方案集成高通Wi-Fi 6芯片,适用全球主流运营商网络,支持2.4G/5G双频并发,实现性能的大幅提升,为用户提供更大容量、稳定、高速的网络连接,可广泛运用于工业互联、企业办公、家庭、农业农村等场景,助力打通5G连接“最后一公里”。
“轻装上阵”RedCap未来可期
通信世界: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RedCap的商用也并非一路坦途。贵公司将围绕哪些方向开展RedCap攻关行动,加快Redcap产业化和性能提升?
郝瑞晶:作为设备商,中兴通讯已推出5GRedCap核心网和无线基站产品的商用版本,支持RedCap基本功能、增强功能,并叠加面向行业应用的定制功能,助力RedCap匹配多行业场景,持续拓展5G物联边界。
此外,中兴通讯还将联合芯片、模组和终端厂家,加快推动5GRedCap端网功能对接和性能攻关验证,联合运营商加快外场技术验证和商用网络部署,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和运营商打造5GRedCap应用示范标杆,推进5GRedCap技术在工业传感器、产线设备控制、视频监控、可穿戴设备等重点场景的应用拓展。
姚立:移远通信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行动,加快提升RedCap性能。一是继续加大RedCap技术团队建设,不断推动RedCap技术的创新;二是持续加强与芯片商、运营商等行业伙伴的合作,推动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携手共建RedCap产业生态;三是积极参加RedCap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推动RedCap技术性能提升,加速RedCap产业成熟。
此外,移远通信还将进一步丰富RedCap产品线,不断推出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RedCap模组,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不断优化RedCap模组性能,持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未来,移远将立足市场需求,持续推出更多RedCap产品和服务。
田志禹:从产品定义的角度来看,未来RedCap模组将持续向小型化、低成本方向发展。RedCap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方面需要各平台厂商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射频、芯片等上游厂商的帮助。目前,利尔达积极与PA等射频、芯片上游厂商合作,开展集成度更高的射频方案开发工作。利尔达的“凌云”系统及“微服务”功能,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OpenCpu开发的能力,便于客户软件应用从Cat.4、Cat.1、5GeMBB等平台向RedCap平台转移。
紫光展锐:紫光展锐具备完整的5G基带、射频、应用处理器及周边芯片配套能力,并将尽快推出兼具高性能和低成本的RedCap芯片平台,携手运营商、设备商、模组商、终端厂商形成RedCap“产业编队”,联合开展产品研发、测试验证、应用试点工作,实现RedCap关键技术攻关,共同推动RedCap商用落地。
美格智能:5G商用4年以来,为社会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澎湃动力。RedCap作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轻量化5G技术,在未来必将支撑起更加丰富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未来,美格智能也将秉持技术创新的发展理念,以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全行业、全场景的物联网应用落地,推动万物智联向规模更大、领域更广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