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2022年农村消费环境与相关问题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对当前农村消费环境的综合满意度为75.35分,总体表现良好,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障碍,比如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依然存在,售后服务还有待规范,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短板较为突出等,农村消费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问题产品
农村商业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商业经营的规范程度不高,商业设施以小商店、小超市为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三无”商品的情况并不罕见,甚至可能因为其价格十分低廉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假货太多,有的时候不敢在农村购买,只能从城里买了带回来。”
“农村购买力不足,周边小门市有的假冒产品价格低廉,农民真假难辨只在乎价格,导致好东西反而不好销售。”
从调查中一些受访者的反馈来看,农村居民由于缺乏必要的消费知识和维权意识,对商品价格高度敏感,特别是对于大量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分辨商品的真假以及过期与否对他们来说并非易事,客观上也为低价销售的假冒伪劣商品、“三无”商品提供了生存土壤。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农村消费者最近一年内曾在本村或乡镇市场上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其中40.9%的消费者表示偶尔买到,3.6%的消费者表示经常买到。
从产品类型上看,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农村市场上经常出现的问题产品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带有外包装的食品、零食等预包装食品(39.4%)、饮料类(37.2%)、烟酒类(36.3%)、日用百货类(33.3%)以及服装/鞋袜/帽子类(30.3%)商品,占比均超过30%。
在调查反馈材料当中,“三无”产品的情况最多,尤其集中在食品、鞋袜、灯具、小五金这几类商品上。比如某市场销售的排插,无任何标签,未标注生产厂商、出厂情况,也没有相关的质量认证标识,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严重时易引发短路甚至火灾。
消费维权难
调查发现,尽管有35.0%的农村消费者反映所在村的商场、超市没有提供商品退换货服务,但也有超过三成的消费者认为本地农村的商业经营者提供了退换货服务(31.2%)。两项数据的差距并不大,说明农村商场、超市在落实商品退换货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有33.8%的农村居民并未主动向商家提出过退换商品的要求。关于影响农村商品退换货服务的各项因素,48.6%的农村居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碍于邻里情面,不好意思提要求;其次是认为问题商品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不大,占比为45.9%。其他因素均与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维权知识不足有关,比如购物时缺少有效凭证票据(35.6%)、因法律知识欠缺而不知如何提出要求(34.5%)、缺乏有效投诉渠道(24.9%)等。
尽管农村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相关法规政策较为了解,但实际运用较少,快递不便和售后成本较高是主要问题。
使用过“七日无理由退货”的农村消费者遇到最多的问题是本村快递网点不足导致退换货不方便,选择比例过半,达到56.8%;其次是退换货需要承担的运费较高,不划算,占比也达到43.2%。
使用过部分商品“三包”服务的农村消费者遇到最多的问题依然是农村快递物流网点不足导致退换货不方便(55.4%)。此外,家电等大件商品维修时间长、维修成本高的问题也较为常见(35.5%)。
配送成短板
“物流周期长,长时间收不到货物,售后又没有保障,取快递需要到统一地点去取,太远没有配送上门服务。”
“提货点比较少,有时一个乡都没有一个快递提货点,售后服务费劲,有的品牌在农村的售后服务点少,在家电安装时不省事,有时还需要加价。”
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在快递配送方面最经常遇到的问题便是所在区域不支持配送,占比为34.2%;其次是配送范围不到本村,需要到乡镇或县城的快递点去取,占32.2%;配送不及时、时间较长的问题也经常发生,占27.7%。在占比超过20%的常见配送问题中,除物流时间长外,全部与“快递不能直接进村”密切相关。
“快递不进村”的直接原因通常是本村没有快递点。调查数据表明,824个村居中,明确拥有快递点的农村占比为56.6%;明确没有快递点的村居占比为34%。
农村物流运输成本仍然较高,以及物流体系建设不足影响到了农村消费供给能力。数据显示,农村商品种类少(29.7%)、连锁或品牌零售店数量不足(21.8%)等消费供给不足方面的问题被受访者提及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农村消费产品的质量和服务问题。(阎 密)